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2辑目录及提要

本刊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4-09-04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3年第38卷第2辑 | 总第147辑


封面题字/ 顾颉刚

封面图片 / 《广州城珠江滩景图》

绘制于清中叶,为彩绘绢本长卷,纵75.5cm,横799.5cm,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全图以实景方式绘出十八世纪广州城珠江北岸的滨水地理景观,生动再现了临江民居、商号及夷馆等各种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特别标出了隶属中国政府的五个税关和海关,反映了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本 辑 目 录

  专 题 论 文  

005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所藏《舆地图》再探

龚缨晏

015

哥廷根大学藏李明徹《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考

朱泓彬

028

张謇的史地学识与1∶5000《南通县舆图》

阙维民

042

1368—1945年曲靖坝子水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董凌霄  杨煜达

055

河道、边界与田赋

——以明清黄河孟津至桃花峪段滩案为中心的考察

郭云奇  惠富平

067

秦“故徼”考论

李威霖

076

北魏设立广州及其防御格局的转换

谢振华

085

北宋云门僧团兴盛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

葛洲子

096

地名通名“弄”的时空演变

胡云晚  邬立帆

  学 术 评 论  

108

数字人文视域下东汉至唐黄河安流问题研究述评及展望

严思琪  张健

121

何以八陉

——“太行八陉”概念的形成与反思

段彬

130

一本重要的西汉政治地理研究著作

——《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评介

郑威  但昌武

  史 地 札 记  

134

林楚(616—622)的疆域与政区

宋健

144

唐代西北部族“黑车子”考

白玉冬  车娟娟

15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浙江宁波府属地理舆图》绘制时间考

卢雪燕

  补 白  

159

回应《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时间刍议》一文

侯甬坚


封二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出版

封三

首届“汾河流域社会历史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本 辑 提 要


  专 题 论 文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所藏《舆地图》再探

龚缨晏

提要: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收藏的《舆地图》是一幅南宋石刻地图的拓片,而不是木刻印本。图面残存的注记达2600余条,在中国现存明代之前的古地图中,是注记数量最多、历史及地理信息最丰富的单幅地图。仅就东北地区而言,这幅地图上的“灶洞山”“簇宫”“阿水谷河”等地名,以及关于“御寨新京”“木叶山”等地的长段注记,都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舆地图》的来源目前尚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黄裳所绘《地理图》。《舆地图》的价值表明,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的成就可能要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认知。

关键词:栗棘庵;《舆地图》;惠晓;绍昙;黄裳《地理图》





哥廷根大学藏李明徹《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考

朱泓彬

提要:现藏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清代广州道士李明徹所绘的全国总图。该图是李明徹在澳门向来华西人习得经纬度绘图法后,参照《嘉庆会典舆图》《乾隆十三排图》《西域闻见录》等材料绘成,绘制时间为1825年前后。李明徹绘制时参考不同材料进行选择与整合,力求精确反映清代疆域地理,但也因此造成一定的绘制误差。该图绘成后,先在来华新教传教士内部流传,继而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人部楼顿所获,并在1844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会议上展示,后入藏哥廷根大学。《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作为清代全国总图绘制形式转型的缩影,其背后所呈现的是时人疆域认同的重塑与地理观念的更迭。透过该图还可窥见西方绘图技法东传、清朝地理信息西传的知识环流现象。

关键词:《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李明徹;全国总图;知识来源;知识环流





张謇的史地学识与1∶5000《南通县舆图》

阙维民

提要:张謇是清末民初重要历史人物。在维新变法、实业救国、地方自治、辛亥革命与测绘转型等重大历史背景下,张謇完善了南通地方测绘管理措施(人才培训、机构设置、制定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依次主持完成了《南通县舆图》的实测(1908—1910)、实绘(1910—1911)与制图(1914—1915)。《南通县舆图》之测绘,其目的是为了土地清丈、地方自治与编制应用地图,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就中国地图测绘史而言,该图开创了中国1∶5000比例尺地形图县域测绘的先河。是中国1∶5000比例尺地形图完整县域测绘的唯一成果,是中国测绘技术近代科学转型时期唯一由非军事部门测绘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地方测绘成果。就中国地方自治史而言,该图是县域地方自治具体实践的重要基础成果。就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该图是体现“世界之眼光”的地方自治具体创新举措。

关键词:张謇;史地学识;地形图测绘;大比例尺;《南通县舆图》





1368—1945年曲靖坝子水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董凌霄  杨煜达

提要:明清以来,云贵高原内部的湖沼湿地水体发生严重萎缩乃至消亡。通过历史地貌学方法,对1368—1945年间曲靖坝子湖沼湿地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成功复原了5个时间断面的曲靖坝子水环境情形。复原结果显示,过去600年间曲靖坝子高原湖沼湿地天然景观萎缩,逐渐形成以高原圩田水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景观。这一演变过程受到自然因素的明显制约,但人类活动才是导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元、明两代为加强边疆控制,于云贵高原大规模推行屯田政策,开启了曲靖水环境的转变过程;随着全国和区域人口压力上升,外来移民涌入与本地人口增长为曲靖水环境变迁提供了持续动力;而圩田、河道治理等技术相继引入与运用,则改变了曲靖坝子的土地利用模式,加速了区内湖沼消亡。这一案例表明,明清以来云贵高原坝区日益激烈的人地矛盾,是导致天然湖沼湿地逐步消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清时期;云贵高原;曲靖坝子;湖沼湿地;土地利用





河道、边界与田赋

——以明清黄河孟津至桃花峪段滩案为中心的考察

郭云奇  惠富平

提要:孟津至桃花峪是黄河由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河段,河道游荡性强,沿河滩地不稳定性较为显著。明清时期,滩地开发日盛,由于河流主泓频繁摆动引起滩地面积、位置等发生变化,导致该河段长期存在滩地纠纷。为应对滩案与边界之争,地方政府在部分河段采取了以河为界向清分划界转变的策略,形成人为划定的几何边界。滩案解决既涉及边界的划分,也牵扯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对滩地田赋征收方式以及滩地拨补与划区等进行调整与改进,是官方解决滩案的惯常做法。

关键词:黄河滩地;河道变迁;滩案;划界;田赋





秦“故徼”考论

李威霖

提要:秦于灭六国战争前夕划定边塞徼,统一后更名为“故塞”“故徼”,又可统称为“故徼”,其与传世文献中的“故塞”“故徼”有所不同。“东故徼”位于太原―东郡―南郡一线,南阳郡新野县在其以内,南郡州陵、沙羡二县至少其一在其以外。东故徼在秦的统一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或在秦始皇三十二年被废置。汉初中央辖地东界沿袭自秦代的东故徼,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防线也应是承秦之旧。由于与诸侯国的紧张关系,汉初加强了对这两条南北向防线的管控。随着形势发展,两条防线均有所变化,汉武帝“广关”,客观上可看作对两者的调和。

关键词:秦;故徼;故塞;政治地理





北魏设立广州及其防御格局的转换

谢振华

提要:北魏末年因徙蛮政策失当,引发荆蛮外叛。平定李洪叛乱后,北魏设立南广州。永安元年,费穆解荆州之围,北魏调整南疆区划,在南广州基础上,分荆、司之地置广州。因间隔甚短,致使《魏书·地形志》南广州与广州并存,且所领郡县多有重合。北魏分裂后,广州倒向西魏,成为洛阳滞留贵族入关的枢纽,防御重心即由抗拒晋阳威逼转换为遏制东魏西进,由此卷入东西势力角逐中,因而反复易手。武定五年,侯景叛东魏,将广州献给西魏,东魏遂将广州治所从鲁阳迁至襄城。通观北魏置广州及迁治的过程,其防御格局的转换与中国政治格局从“南北”转向“东西”同步,隐含着内陆边疆的变迁史。

关键词:北魏广州;荆蛮;侯景;防御格局





北宋云门僧团兴盛的时空过程及其原因

葛洲子

提要:北宋时期的云门僧团崛起迅速、规模庞大,传法谱系相对完整,为探究禅宗僧团兴起之因提供了绝佳案例。复原云门僧团传法的时空过程,发现该僧团传法在王朝版图东南和都城形成集聚。东南地方官员的护持是云门僧团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而采儒、道入佛说是云门僧团获得士人青睐的思想基础;开法都城以求最高统治者支持是云门僧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二,向皇帝臣服并成为王朝教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其在北宋时期禅宗僧团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关键词:云门僧团;北宋;思想史;历史佛教地理





地名通名“弄”的时空演变

胡云晚  邬立帆

提要:地名通名“弄”主要有三种演变路径。小巷义的“弄”源于汉语,为吴语特征词,集中分布于浙江、苏南、上海。宋以前,“巷”的吴语方音读如“弄”,吴语与官话同形异音。至迟于南宋,“衖”“衕”开始记录“弄”,吴语官话分流,“弄”“巷”异形异音。“弄”在浙赣移民迁徙的路线上留下痕迹,散见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是现代南方方言区形成的缩影。山谷义的“弄”为“巄”之讹变。还有部分“弄”传承于百越语或其他语言。“弄”的分布与演变映射着语言的不同历史层次与接触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变迁,为地名规范、地名考证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地名通名“弄”;语言演变;语言竞争;地理语言学




  学 术 评 论  



数字人文视域下东汉至唐黄河安流问题研究述评及展望

严思琪  张健

提要:自1962年谭其骧发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以来,学界就东汉至唐黄河安流及其相关问题展开很多讨论。基于数字人文视角,采用“远读”与“细读”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厘清其文献特征、研究热点与主题脉络。结果显示:研究在2000年前后关注度较高,且整体呈现跨学科研究趋势;研究热点聚焦于黄河灾害史、黄河水利史与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3项学术主题,并对应探讨了黄河安流的界定标准、王景治河工程及其意义、黄河安流的影响因素等核心内容。针对这些既集综合性又具复杂性的研究问题,目前研究结论尚存在不确定性,今后研究须在史料数字化整合与处理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视角、方法与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人水互动系统多尺度时空演化过程、机制和规律。

关键词:黄河安流;谭其骧;历史时期;数字人文





何以八陉

——“太行八陉”概念的形成与反思

段彬

提要:“太行八陉”是有关太行山古代交通与战略最著名的一组地理概念。前人在使用或评价这一地理概念时存在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对“八陉”的形成背景缺乏必要探讨。唯有厘清初始含义、回归历史情境,才能合理地回应若干疑问,评价“八陉”的历史定位。“陉”的本义是指山口或横谷地貌,是山路经行的某一节点或路段,不应完全等同于道路。“八陉”概念的出现与东晋末年刘裕的北伐计划有关,陉口的选择与命名皆由晋宋之际的战略形势决定。“太行八陉”属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若用于概括历代太行山交通格局必然存在局限。

关键词:太行八陉;《述征记》;刘裕北伐





一本重要的西汉政治地理研究著作

——《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评介

郑威  但昌武

提要:《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在充分整理、吸收、辨别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汉侯国地理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探讨。该书重视对侯国地望和沿革的细致考证和梳理,强调对侯国地理分布特征的归纳,同时将侯国问题置于宏大的政治史背景下进行理解,得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是有关西汉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作品。

关键词:西汉;侯国;地望沿革;历史地理




  史 地 札 记  



林楚(616—622)的疆域与政区

宋健

提要:隋朝大业十二年(616),鄱阳人林士弘在豫章郡建立楚国,其政权经历了扩张、转折与衰败三个阶段,疆域从赣北扩展到赣南以及岭南。在武德元年(618)被萧铣击败后,林楚丢失了赣北和岭南的大部分地区,迁都虔州,终在武德五年(622)灭亡。在此期间,林楚及其大将王戎、流寇张善安、萧铣梁国等几方对洪州地区展开争夺,给唐初该地的政区面貌留下了深刻痕迹。

关键词:隋唐之际;林楚;疆域;政区





唐代西北部族“黑车子”考

白玉东  车娟娟

提要:《会昌一品集》记载的黑车子,在东北兴安岭一带活动,即后来《辽史》中的黑车子室韦,属于古蒙古语族部落。敦煌出土藏文P. t. 1283藏文地理文书中的ga-ra-gaṅ-lig(qara qanglïlïγ/qara qanglïγ,黑车子),早期在叶尼塞河流域活动,是叶尼塞碑铭记录的康里族的一支,操古代突厥语。qara qanglïlïγ/qara qanglïγ 黑车子族约在8世纪后期被回鹘征服,后成为回鹘的附属部族之一。qara qanglïlïγ/qara qanglïγ 黑车子族与黑车子室韦是分属古突厥语族和古蒙古语族的不同部落,二者不应被相互混淆。

关键词:黑车子(qara qanglïlïγ/qara qanglïγ);P. t. 1283藏文地理文书;叶尼塞碑铭;康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浙江宁波府属地理舆图》绘制时间考

卢雪燕

提要: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之《浙江宁波府属地理舆图》,描绘了清初宁波府辖地之自然及人文景观,图面见贴红签82纸,注文达7千余字。该图绘图时间约在清顺治三年至十八年(1646—1661)间,图绘目的可能在于宁波府主事者向清廷汇报与鲁王等抗清势力的实战情况,以及在宁波府沿海加派兵力防守的建议。相较于其他以“宁波府”为名的地图,此图尺幅巨大、绘风突出、信息含量丰富,既为明清时期地图绘制转型历史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具体实证,也给后人提供了认识史书之外历史的新材料。

关键词:古地图;宁波府;兵要图






本 辑 预 览


◀ 左右滑动浏览 | 点击图片放大 ▶



END

编辑 | 王国睿

审核 | 张   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